0510-87866608

首页 >> 新闻资讯 >> 行业资讯

智能变配电与传统配电模式相比,有哪些关键升级?

来源:JC 人气:35 发表时间:2025-06-19

在能源革命与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,智能变配电系统凭借先进的传感技术、通信网络与智能控制算法,正逐步取代传统配电模式,实现电力系统在运行效能、可靠性及智能化管理等维度的跨越式升级,推动现代电力供应体系向更高水平演进。

智能变配电

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的飞跃

传统配电模式在数据采集方面存在诸多局限。以往,数据读取主要依靠数据仪表上传,像物联网断路器、智能仪表、智能模块等设备,仅能读取实际运行数据,却无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保护特征配合调整。这使得管理人员难以主动管理和调配负荷,无法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,对于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掌握较为片面。

智能变配电系统则截然不同,实现了数据采集的全面性与深度分析。它能够对每个回路的电气感知数据进行采集,并针对不同数据设定初始值、运行值、预警值、报警值等。例如,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流、电压、功率等参数,获取海量且精准的数据。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,这些数据被深度挖掘与分析,运维人员得以清晰了解每个配电回路的实时负荷状态。通过分析变压器负载率、各等级用电负荷的用电量等数据,系统能判定负荷卸载方案,利用变压器的负载率余量对三级负荷进行合理排序,借助智能管理平台对三级负荷的投切进行有序控制,从而提升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稳定性。


设备监控与控制的智能化革新

传统配电系统在设备监控与控制上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判断。日常巡检主要依靠人工定时进行,这高度依赖值班人员的专业经验来判断电气设备状态,存在漏检、错检风险,难以即时察觉潜在故障。并且,当故障发生时,维修困难,缺乏固定专业维护队伍,应急抢修成本高昂。尤其在高压端,故障信息需逐级上报,等待专业队伍抢修,*大影响了抢修效率。

智能变配电系统实现了设备监控与控制的智能化与远程化。以智能变电站为例,它采用先进的智能设备,能够自动完成信息采集、测量、控制、保护、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。借助 SCADA 平台,可提供可视化界面,实时呈现电网拓扑、设备状态及报警信息,支持历史数据查询与趋势分析。操作人员能通过远程控制,对断路器、无功补偿装置、调压器等执行机构进行远程分合闸操作、定值修改及无功补偿投切,减少人工巡检风险。多层级权限管理确保操作安全性,满足电力调度规范要求。同时,系统可实时监测设备温度、电压、电流等关键参数,异常时通过声光、短信或 APP 推送等方式及时报警,并结合故障录波与事件追忆功能,辅助快速定位故障点,大幅缩短抢修时间,显著提升设备监控与控制的效率及可靠性。


系统架构与通信的优化升级

传统配电网主要承担电能输送任务,是 “无源” 的单向辐射网络,电力从上级电源单向流向用户。随着分布式光伏发电、小水电、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电源大量接入,配电网从 “无源” 转变为 “有源”,双向潮流问题凸显,使得传统配电网规划布局难以适应,源荷时空不匹配加剧,部分地区出现线路重过载、电压越限等问题,调度运行与协同控制变得复杂。

智能变配电系统对系统架构进行了优化,以适应新能源接入等新需求。例如在一些城市电网改造中,采用智能配电线路,搭载自适应智能型 FA(馈线自动化系统),在线路失电时能*一时间启动自动恢复供电程序,大幅减少停电时长。同时,五级接地保护可快速隔离接地故障,精准缩小故障范围;三级短路保护有效防范支线故障越级到主干,提高配电网络抗干扰能力。在通信方面,智能变配电系统构建了高效可靠的通信网络,采用光纤以太网或无线专网(如电力无线专网),并构建冗余网络,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与可靠性,支持纵向加密认证,满足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要求。通过标准化通信协议,如 IEC 61850,实现设备间的互操作与分布式控制,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与兼容性。

智能变配电

智能变配电技术在数据采集与分析、设备监控与控制、系统架构与通信等方面,相较于传统配电模式实现了关键升级。这些升级为电力系统带来了更高的供电可靠性、运维效率与智能化水平,推动电力行业向更高效、智能的方向发展,以满足现代社会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与复杂的用电场景。